2020選後的衝擊持續發酵中,如何解讀並準確因應,考驗藍綠的未來。
這次選舉除了蔡勝韓敗、民進黨國會再度過半之外,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分屬光譜兩端的深綠、深藍小黨都被邊緣化了。許信良因此得出「台獨泡沫化」的結論,並稱這是蔡英文當政4年對兩岸最大的貢獻。然而儘管「一邊一國行動黨」、「喜樂島聯盟」、「台灣團結聯盟」得票都少得可憐,不要忘了還有「時代力量黨」(得票超過百萬),以及「台灣基進黨」(超過3%),能說台獨已經泡沫化了嗎?
同樣地,國民黨雖輸了總統,政黨票仍有成長且直逼民進黨,能否就說國民黨版圖擴大了?實情恐怕是國民黨總統提名深藍的韓國瑜,不分區名單又納入染紅的吳斯懷,是他們兩人帶動藍營支持者的選票轉移,使得親民黨跨不過5%門檻,新黨只剩1%,統促黨更只有小數點。
根據「信民兩岸研究協會」選後民調顯示,有超過27%和21%的人因為香港反送中和吳斯懷而改變支持對象。其中既有中立或淺藍選民轉向投綠,也有不少深藍選民是集中選票給了國民黨,這才是造成深藍小黨急劇萎縮的原因。國民黨原本是一個包容性較強的政黨,支持者的涵蓋面相對廣泛,但這次國民黨往深藍板塊移動,也把中間和淺藍選票給擠走了,讓柯P的台灣民眾黨撿到便宜,得票衝破150萬,一舉成為第三大黨。
所以不是台獨泡沫化,而是綠營的版圖擴大了。這一方面是蔡英文的「中華民國台灣」路線,成功吸納了中立及淺藍板塊,同時民進黨又透過拉攏林飛帆、賴品妤等太陽花代表性人物,讓年輕世代的天然獨取代了老台獨。也不是國民黨版圖擴大,而是國民黨準新黨化了。
由此不難看出,正是兩大黨路線調整、加上候選人特質造成選票流動,才造成藍綠小黨走向邊緣化。不同的是,民進黨往中間靠並成功吸納年輕世代,綠營的板塊整體擴大了;國民黨則往右邊擠壓,儘管得票仍然可觀,但選票的成色卻已變質。
釐清選票流動走向,有助於吾人觀測藍綠的未來。選後蔡英文高調向對岸喊話,不只顯現817萬選票的底氣,也反映其能精準掌握新民意的期待。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,台灣人眼中的蔡英文總統,其統獨傾向已從2016年的「台灣獨立」(61.9%),到2020年變成「維持現狀」(53.3%) 。換言之,在過半數的公民眼中,現在的蔡英文是「現狀派」而不是「獨派」,這是台灣政治發展重大的歷史性轉折。
國民黨的處境比較麻煩。在單一席次的選制下,國民黨仍穩居第二大黨,但因藍營整體板塊萎縮,國民黨如不想變成另一個新黨,就必須在國家定位的黨路線上,重新檢視並提出新的論述。
選後民意彰顯,中華民國已經在地化了,「中華民國」就等於「台、澎、金、馬」,兩岸的現況就是兩個中國。國民黨要重生,應以一中兩國(一個中華民族,兩個國家)或是一族兩國(One Nation, Two States)來應對兩岸關係,並回到蔣經國時代的反共立場,再訴求中國民主化後的兩岸未來,以此與民進黨作出區隔。
(作者:黃清龍/ 文:轉載中時電子報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