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經國日記2月3日起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對外開放,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後,另一受到全球華人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,筆者也特別不遠千里飛來加入看日記行列。由於武漢肺炎疫情影響,許多原定來看日記的大陸學者臨時取消行程,筆者因此意外成為全球第一位入館查閱日記的人。
蔣經國寫日記有一段特殊緣由。1925年他15歲前往蘇聯留學,12年後因西安事變才回到中國。蔣介石擔心兒子在蘇聯受共產思想影響太深,因此要蔣經國寫下在蘇聯的所見所聞,蔣經國就是這樣開始寫日記的。
胡佛檔案館所藏蔣經國日記,始於1937年5月他從蘇聯返回中國起,止於1979年12月底。晚年他因健康不佳、視力惡化,只得停筆,因此對於外界好奇的一些話題,例如1984年他為何提名李登輝而不是林洋港為副總統,以及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正式組黨,他為何決定不抓人,這些就無法從日記中找到關聯線索。
毫無疑問,日記作為史料參考依據有其相對主觀與局限之處,然誠如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指出,對於關注1949年後台灣時期中華民國政經、外交與兩岸關係發展的人來說,蔣經國日記仍可提供大量珍貴訊息,讓吾人對許多重大議題得以窺探蔣經國內心的思維與想法,甚至有可能顛覆大家對過往歷史事件的認知與看法。
例如,眾所皆知蔣經國對3個兒子期望很深,但失望也大。此種巨大的失落感,讓他飽受精神折磨。1979年5月12日的日記中就記載:「前星期日參觀瑞芳煤礦時,遇見一在該礦場已經做了40年老礦工,有子女4人,其中有一子已在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,另一正在讀大學,其餘也都在求學。聞之自感慚愧,因孝文、武、勇皆未能完成正式的高等教育也。」7月19日又記載:「每次約見調職之軍官做個別談話,問起他們的家庭狀況,幾乎每個人的子女都受過或正在受很好的教育,品德皆優,而我之子女無一完成正軌教育,思之再三,自愧無已,且無面目見人,此為終身難忘之痛。」
蔣經國一生大半時間在台灣渡過,並從上世紀70年代起成為名實相符的領導者,當時的中華民國挑戰接踵而至,1971年退出聯合國,1975年蔣介石逝世,1977年發生中壢事件,特別是1979年年初中美斷交、中共發表《告台灣同胞書》,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,這1年的蔣經國可說備受煎熬,日記中經常出現失眠、痛苦的記載,並為了無法戒除安眠藥而苦惱萬分。
然而蔣經國反共的決心始終是堅定的,在他1979年3月25日的日記就記載:「共匪自從與美建交以來,就對我展開空前的和平談判攻勢,余堅守立場,不顧無比重大來自海內外之壓力,決定置之不理。」
有意思的是,1979年2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訪,蔣經國一方面對「國際間尚有如此無所畏懼之友人」,甚為感動;但2月21日送走李光耀,當天日記就記載:「李的基本觀念雖然是反共的,但其對共黨的認識還是非常淺薄的,可慮。」顯然等著回去迎接鄧小平往訪星洲的李光耀,曾對蔣經國說了些什麼,才讓他有此感嘆。
總結「蔣經國路線」的核心思想,分別是:一、堅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,提倡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互相接納。二、反對「一國兩制」,堅拒中共統戰。三、堅持親美外交路線,堅定站在自由世界的一邊。這些或許值得正在為黨路線爭論的國民黨後人參考。
(作者:黃清龍/ 文:轉載中時電子報)
Komment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