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「拋棄」來談台灣,坦白說有點洩氣,也是一種政治的不正確。但不能否認,台灣如今的現狀,很大一部份來自歷史的偶然性,始於70年前的韓戰。這種偶然性形成的現狀,很容易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動而改變。國際間其實不乏此類說法,最有名的是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,2014年3月他在《國家利益》雜誌發表的「對台灣說再見」,被外界總結為「美國棄台論」。
黨派鬥爭無視國家利益
簡單說,米氏雖然認同台灣對美國在亞太戰略的價值,但認為美國並沒有盟約義務要以軍事來保衛台灣,美國也不應因台灣而招惹北京。因為中國把統一台灣視為歷史使命,如果美國高調、持續幫助台灣應對中國,將會在中國激起新一波反美浪潮,這會提前引發中美戰爭,波及美國的其他利益。所以米爾斯海默主張,隨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,就是美國「對台灣說再見」的時候。
過去4年川普總統任內,美國把「台灣牌」打得響亮,「棄台論」跟著沉寂下來,現在隨著拜登即將上台,又開始引起討論。當然,許多人會說抗中已成為美國共識,而台灣的戰略價值,無論是在地緣政治或高科技產業鏈上,都讓美國不可能輕易拋棄。因此現在反而應該是和「棄台論」說再見的時候。
是耶?非也?由於問題牽涉太複雜,不如換個更簡單的問法:台灣如何才能不被拋棄?沒錯,在戰略層面上,台灣當然有極其特殊的地位,使得美國不可能輕易放棄。但這還是要看相對代價,也就是說,丟掉台灣雖然會使美國損失慘重,但如果保護台灣的代價更高,或者根本沒有把握,美國的思考可能就不一樣了。當中更大的關鍵還在於,台灣人如何看待與世界的關係,以及有沒有保護台灣的決心。
須知,國與國之間的往來,除了形而上的價值同盟,更重要的是互惠與互利。如果台灣人只想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,卻不願意相對付出,或者台灣竟然比別國還不關心自己的安危,不要說在國際上處境艱難的台灣,就算是一個正常的國家,遲早也會被拋棄掉。
近來爭吵不休的美國萊豬和日本核食問題,就暴露了台灣人只想Take、不願Give的自私心態。美豬問題歷經扁、馬兩任政府,吵了10幾年都無法解決,台美雙邊貿易協定(BTA)跟著耽擱下來。好不容易蔡政府下定決心要開放進口,雖然未必保證就能和美國簽訂BTA,總是一個新的開始。但從8月至今,國內所有的討論,卻只見以食安為名的黨派鬥爭,完全無視於國家整體利益。
沒有能力處理爭議問題
是否開放日本核食進口也一樣,此事牽涉台灣能否加入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》(CPTPP),而CPTPP是由日本主導,台灣要加入就得先解除這道難題。目前舉世只有台灣和對岸的中國限制日本核食進口,如果中國又比台灣早一步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,那麼台灣加入CPTPP的機會又減少了。
但是這一些明擺著的國家利益問題,卻在公共輿論場的討論中完全消失了。諷刺的是,當由中國主導的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》(RCEP)簽署之後,許多人都在大聲疾呼,說台灣即將淪為國際經貿組織的邊緣人,但是當面對萊豬與核食問題時,儘管攸關台灣能否加入CPTPP,以及與美國簽訂BTA,他們卻還是強力反對開放。
說來悲哀,台灣民主化走了這麼多年,卻沒有能力處理爭議問題。就像柯文哲說的,誰執政就要開放、誰在野就要反對。但是讓藍綠政黨敢於如此「昨是今非」的,不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大群短視近利的選民,才讓朝野政黨更有理由,換了屁股就換腦袋。但如果台灣只想從別國得到好處,卻不願付出相對的開放義務,試問人家為何要獨厚於台灣?
再說「棄台論」,現在美國白宮即將易主,台灣如果擔心可能被拋棄,就應當積極創造不被拋棄的條件,一個是要在現有戰略層面之外,塑造美國不得不保護台灣的新誘因,以及設法讓美中關係不影響到美台關係。除此之外,台灣人更應展現保護自己的決心,包括國防預算的比重、兵役制度的檢討,乃至於核能發電是否重啟等。這些攸關國家安全的課題,如果大家都視而不見,或者憂讒畏譏地繼續充當鴕鳥,換做你是美國人,請問你會想保護台灣嗎?
原文出處:蘋果新聞網
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forum/20201213/YO4HRKK2TJFM3A4P77DYRQBAC4/
Comments